(親子教育)5步驟別讓碎念扼殺了孩子的勇氣

親子教育

你有沒有發現,孩子常為生活帶來驚嚇也充滿驚喜?!

假日當我起床時,看到七歲的大女兒妡妡幫我泡好了一壺咖啡、削蓮霧、吐司抹好果醬,放在餐盤上等我起床用餐,心裡充滿感動與驚喜。

孩子的勇氣chunbaby62偶包媽咪.jpg

想起第一次妡妡削芒果、切檸檬帶給我的是驚嚇,記得那時我一起床,看到板上的芒果皮和流理台滴滿芒果汁,我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,想脫口大罵:「你在做什麼?!」然後開啟碎念模式,但這次我忍住了,我看著可怕的流理台深呼吸一下,然後問她是不是很想吃芒果,其實昨晚她就有跟我說想吃芒果,但媽媽我一忙就忘了,接著我告訴她,要怎麼使用板、刀子、清理流理台和果皮(請孩子自己做)。

你以為孩子一次就能學會嗎?當然不是的,不管是在之前管理團隊或是現在育兒當中,我都是在一次次失敗不完美的經驗中學習,孩子也是的。其實我當下曾想過,是不是要告訴她以後不要使用刀子或是大人在旁再使用,因為我會擔心她的安全,但想到以前在她幼兒期,我因為過於保護在家裡不讓她碰剪刀,反而讓她小肌肉不發達,等她上小學在學校要自己裁剪時,不像其他孩子可以流利的使用,於是我想做一些改變,與其擔心不如教她怎麼使用。

再說泡咖啡吧,第一次妡妡泡了一大壺咖啡,這勢必要用到熱水壺,以往從沒讓她自己拿熱水壺,所以當我知道後有心驚了一下,但想到妡妡不再是幼兒園的孩子了,已經小二了有些事要試著放手讓她去做,所以我謝謝她的貼心,然後提醒她該注意的事項,還有泡咖啡加水的比例,因為這一次泡太淡了。今天早上,妡妡記住上週提醒她的話,咖啡不需泡一大壺因為會太淡喝不完,所以當我看到今早的咖啡是半壺 2杯量覺得很欣慰,她把我的話記下了。享受著女兒準備的早餐,想著如果之前和那之前,如果我是責罵加碎念的態度面對,現在就沒有這頓貼心的早餐了!

7歲的妡妡時常很多事需要一再提醒,卻也讓我充滿驚喜,但如果做家長的因為驚嚇而碎念或過多禁止,孩子的勇氣就會被磨光。

不用碎念的方式來扼殺孩子的勇氣,其實是在孩子身上學到的。去年暑假孩子想參加安親班兩天一夜的過夜露營,當時從沒離開自己身邊才6歲的孩子,有這個想法我覺得是很有勇氣的,暑假正熱,怕熱的妡妡在家裡總喊熱要開冷氣調低溫度,於是我開始不停地提醒她:一個月後你要去露營,如果這麼怕熱怎辦…東西丟三落四的到時候怎麼辦…啊你會不會自己洗澡洗不乾淨…,在我很過度的關心提醒之下,我發現妡妡的信心在動搖,終於有一天她似有若無地說:「那我不要去露營好了。」這讓做媽的我當下真想打我自己嘴吧,之後我誠心地向孩子道歉,然後告訴她我很欣賞她的勇氣(修補關係是要做的)。

習得無助感(Learned Helplessness)

「習得無助感」是一個很常用在教育的心理學名詞,意思是在經由不斷的挫折經驗中,學習到面對事情的消極和被動的心理狀態。(更多了解「習得無助感」:維基百科)

有個對話你一定不陌生:

「不會做就不要做!」大人對孩子說。

「我就知道我做不到」孩子對自己說。

往往我們大人在面對孩子失敗經驗的第一反應,會加深孩子的習得無助感,「我就知道我會做不好」,慢慢地孩子就不再有勇氣去嘗試了,所謂「多做多錯,少做少錯」,於是面對挑戰或改變會慢慢地變消極和被動,其實那不是我們父母想要的結果。

大部分的孩子年幼時總充滿好奇心,再大一點會想要自己做些什麼來證明自己長大了,在勇於嘗試和避免損害之間,父母的引導真的扮演相當大的角色,我也還在學習,小小的分享我的經驗:

1.面對事情(慘案)當下:冷靜深呼吸

2.詢問孩子的想法,不要先責備(忍住!想想愛迪生)

3.先認同孩子的動機

4.給予指導和修正的機會(檢討和自己清理善後)

5.給予下次可以達到的目標和機會(階段小目標累積成就感和自信)

不管以後是不是愛迪生,我希望孩子能保持勇氣去相信她能改變的事,有勇氣去實踐她能做到的事。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請不吝給讚,歡迎加入粉專,最新訊息不漏接喔!!

chunbaby62fbbanner7.JPG

You Might Also Like